南充:文旅项目启新章 幸福产业入画来
嘉陵江从南充穿城而过。张力 摄
清晖阁。余中华 摄
一江碧水蕴芳华。
嘉陵江把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泱泱嘉水也见证着千年绸都的厚重历史与辉煌:在这里,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生态文化、春节文化交相辉映,令人向往。
站在新起点,接续再奋斗。近年来,南充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以“嘉陵江”为笔,以“文旅融合”为墨,以项目建设、品牌打造等“文旅+”业态为纸,描绘出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文旅兴市 加快推进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组数据,勾勒出南充文旅大市的轮廓:拥有文旅资源22.49万项,拥有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拥有国家级5A级景区2个、国家级4A级景区10个、天府旅游名县3个,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位居全省前列……
如何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从文旅资源大市到文旅产业强市的转变?南充决策层态度鲜明: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并将其写在了南充高质量发展路径“五市战略”(工业立市、文旅兴市、绿色优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的显著位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
方向明确,思路也更加统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坚持文化保护传承、文艺作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三管齐下”,做好非遗资源、名人资源“两篇文章”。
——让文化旅游“融”起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和“文旅+”“+文旅”战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
——让南充文旅“热”起来,坚持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真正让南充文旅有效“出圈”、持续“保鲜”。
以开展“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为抓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合拳也随之打出:景区“提档升级”、业态“跨界融合”、产品“迭代更新”、主体“培优扶强”、消费“释潜扩容”、服务“暖心宠客”、要素“集聚支撑”……
嘉陵江畔的“诗和远方”,不仅成为城市“会客厅”,也是群众的“聚宝盆”。
日前,在南充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调研时,南充市委主要负责人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要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全力打赢经济发展翻身仗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项目驱动 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春赏花、夏摘果,位于南充市高坪区的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正值脆桃集中采摘期。从江边荒滩到城市后花园,这座集农业科技、湿地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林文旅融合项目,一开园便成享誉川东北的网红打卡地。
沿江南下,夜幕降临,江畔的“黄金江岸”湿地公园人流如织。作为2024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项目,该公园在设计之初,就有着巧妙构思——以生态保护为基、以旅游观光为翼,实现单一“点位”的“多领域开花”。目前,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项目云集“黄金江岸”,打造成嘉陵江上规模较大的水上运动项目聚集地。
南充印发的《关于扎实开展文旅产业升级赋能行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以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为统领,打造嘉陵江文旅发展带。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等省级重点文旅项目83个,年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2位。
项目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效,最直观地体现在游客数量上。以2025年春节假期为例,全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402.66万人次,游客接待量居全省第2位。
以项目为抓手,实现文旅产业跨越发展。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充计划再实施一批文旅重大项目,六合丝绸文化产业园、三国文化旅游城、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将陆续亮相。在南充,一个个文旅项目的拔节生长,点燃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探索“文旅+” “物理叠加”蝶变“化学反应”
当文旅遇上科技、农业、工业,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在阆中水城码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渐起,一架国产A2C水上飞机在水面高速滑行后迅速腾空而起。换个视角看城市,嘉陵江的湖光山色、人文胜景尽收眼底。
如果说“文旅+科技”,让“传统观光”走向“多元体验”,那“文旅+农业”,则是推动乡村从“生产地”向“消费地”升级。
走进西充县莲池镇天兴桥村,典型的川东北民居墙体上,一幅幅生动的彩绘引人注目。每逢节假日,草木染作坊、星空露营地、木屋咖啡座挤满游客。而在顺庆区新复乡,农耕体验、民宿经济、乡土美食等业态,日接待游客量峰值可达1.4万人次。
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产业共生。嘉陵江边、清晖阁前,数十位身着青绿色长纱裙的女子伴随着悠扬舒缓的旋律,或轻盈旋转,或缓步前行。采春、嬉夏、赶秋、舞冬,一年四季不同时节的美丽逐一呈现,令人沉醉。
这是南充创新推出“四季清晖”二十四节气实景演艺,融入春节文化、嘉陵江文化、丝绸文化等元素,再现落下闳、司马相如、陈寿等南充重要历史人物。
从“物理叠加”到“化学反应”,越来越多的融合样板正在打造——
跟着演艺去旅游。在阆中古城,千年文脉与数字光影交响,织就《阆苑传奇》的瑰丽长卷,演绎传统文化的新生浪潮。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南充市杂技团的多台演出叫好又叫座。
打造消费新场景。凌云山旅居营地项目打造完成,并向游客开放,填补了川东北地区房车营地项目的空白。在西充,桃花、牡丹花、油菜花等“花经济”主题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为推动融合,南充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坚持主要负责人牵头抓,全面支持文旅和科技、工业、农业等深度融合。
IP赋能 打造特色文旅新标签
2024年底,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南充再次吸引世界目光。
古天文学家、历算学家落下闳创制“二十四节气”,编制《太初历》,并在历法上恒定“春节”,被称为“春节老人”。而南充,正是他的故乡。
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南充抢抓机遇,邀请全球游客来南充、品年味,努力把春节IP打造成南充文旅的亮眼名片。
“老名片”同样焕发新活力。南充素有“绸都”的美誉,“丝绸文化这张名片不能丢”已成为共识。
在六合丝博园,始建于清末的六合院重新开放了,游客们聆听着“丝绸源点”和“中国绸都”的故事;复古小火车开通了,复古小火车穿梭园区,游客在“声光电气”的沉浸体验中感受百年辉煌;原创大型杂技舞台情景剧《东方丝源》开演了,展现“南充丝妹”的奋斗激情……
类似的情景在多地上演——百公里之外的仪陇县,擦亮红色底色,先后打造出琳琅村、玉兰村等明星村。借巴南高铁通车之东风,该县将革命老区沿线的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打造起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走廊。
升钟湖畔的南部县,依托山水湖泊和鱼文化资源,把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打造成与山东潍坊风筝节、青海湖自行车赛齐名的全国三大休闲体育赛事之一,持续擦亮“中国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品牌。
每年4月底,嘉陵江放牛季都会在蓬安县如期举办。两岸农家水牛竞渡,牛鸟和谐共生,生态野趣盎然,日接待游客近万人。
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三国文化到丝绸非遗,从红色记忆到生态旅游,全市各县(市、区)通过差异化定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城市IP矩阵。下一步,南充还将继续推动IP商业化,形成影视、游戏等衍生开发的产业链,进一步释放城市IP价值。
抬眼望,锦绣南充文旅繁花竞芬芳;待未来,千年绸都奋笔疾书新篇章。(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