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平武山区,云雾缭绕的山峦间穿梭着一群身着红色工装的身影。第十地质大队物探团队正携带新型时频电磁法设备AGE-XXL,在"接地难、地形陡、温差大"的复杂条件下开展地热勘探作业。
新装备遭遇"拦路虎"
当时频电磁法发射机在平武县虎牙乡海拔2200米的坡地架设时,项目组便遭遇了双重困难,不仅接地系统失效,数据处理也远超传统物探经验认知。面对挑战,项目组没有退缩,而是迅速组建2个技术攻坚小组,开启边干边学模式。1号小组研究如何降阻,2号小组专攻数据处理。通过反复试验,项目组最终创新采用“工业盐+石墨粉+铝板阵列”的接地方案,将接地电阻从初始的2000Ω降至15Ω,突破了设备应用的关键瓶颈;同时熟练掌握了WLF complex System系统,成功构建起“地形-电磁响应-地质模型”三位一体反演体系。
陡坡上的“电磁舞者”
在刀削般的山崖边,队员们正在进行二维阵列布设。他们身负20余斤重的接收机,一步一步地挪动。就算衣裤被荆棘划破、外套被汗水浸透并结出了盐霜,也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这里每前进10米海拔落差就超过5米,必须采用‘之字形’布线法。”项目负责人陶琳表示,“这又大大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
秉持“数据质量第一”的信念,项目组为获取高质量原始数据尽可能还原地下真实情况,甚至直接弃用低质量数据并进行重新采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组在20天内完成了原计划40天的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数据海洋淘“真金”
在项目组临时驻地,数据分析组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在陶琳的带领下,他们从20多个G的原始数据中逐一检查分析,结合碳酸盐岩和千枚岩地层特点不断优化时频参数组合,最终划定出热储层范围。
项目组一边总结技术经验,一边完善技术方案,制定出包括《时频电磁法应用技术导则》在内的3项内部实操标准。队员们也随之蜕变,2名队员成长为复合型物探技术骨干。他们布满茧子的双手和晒得黢黑的面庞成为十大队物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生动注脚。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装备要更加发挥效能,不仅要创新工作方法,还要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陶琳在现场总结会上感慨道。
砥砺前行
暮色中的勘探现场,队员们正在收取最后一台接收机。山风掠过仪器,仿佛奏响了一曲新时代地质人的奋斗乐章。从省内到省外,从常规勘探到精密探测,第十地质大队的物探尖兵们始终用行动诠释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内核,在祖国的深山峡谷间,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地质人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