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无障碍 繁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公开 / 战略规划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3-02-06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2013年1月25日在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唐利民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着力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3849.8亿元,增长12.6%,比预期目标高0.6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亿元,增长18.4%,超收114.8亿元。

  (一)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38.9亿元,增长19.3%,超过预期目标1038.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及社会事业三大重点领域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79.6%。民间投资完成9644亿元,增长24.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53.5%。5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96亿元,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航站楼、雅西高速、新津中粮综合产业园(一期)等46个重点项目竣工,一汽大众三期、仁宝、纬创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成都地铁3号线、亚马逊(眉山)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15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87.9亿元,增长16%。其中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771.7亿元,增长14.4%;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7316.2亿元,增长16.3%。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5%,控制在调控目标范围内。

  (二)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297.2亿元,增长4.5%,比预期目标高1.5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增长0.7%,实现连续6年增产,油料产量增长2.9%,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2个大型水利工程和12个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4.2万亩,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40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238家,农民专合组织达到28677个。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2587.8亿元,增长15.4%,比预期目标低0.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0800.5亿元,增长15.6%,比预期目标低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增速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比预期目标低1.4个百分点。“7+3”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9%,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4.1%。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41项,新认定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5个企业技术中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4017.2亿元,增长14.7%。内江、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攀枝花7个城市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泸州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转型发展。园区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5%,乐山高新区和遂宁、绵阳、广元经开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新设北川、中江、旺苍、罗江、石棉、汉源6个省级开发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787.3亿元,增长14%,比预期目标高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比预期目标低0.8个百分点。物流、商贸、金融、电子商务、旅游等行业加快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576.8亿元,比年初增加6607.4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163.3亿元,比年初新增3652.4亿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长60%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280.3亿元,增长33.9%。

  (三)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迈出新步伐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省级和市级试点有序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新增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3.5%。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达到60个,辐射带动建成市、县级示范片130个,建成新村聚居点16944个、新农村综合体205个。

  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经济增长13%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天府新区在建项目达到714个,总投资达到8070.4亿元。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编制完成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省级和县级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试点规划。藏区“十二五”项目规划方案获批实施,藏区“两路一隧”(国道317线、318线和雀儿山隧道)、稻城亚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属企业重组和川商集团等股份制改造顺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体制环境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制定出台全省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在全国先行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2012年度医改任务全面完成,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合并参保率达到96.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7%,36家县级医院探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继续深化。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增长23.9%,比预期目标高8.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达384.6亿美元,增长32.5%,其中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49.1%和51.3%。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7795.3亿元,增长10%。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47户,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187户。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企业达到338家,新增60家,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达到56.35亿美元,增长11.8%。全年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20.2亿美元,增长2.1倍。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贵州、新疆、宁夏等省区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我省签约投资项目1340个,金额达到7814.8亿元。

  (五)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十项民生工程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资金总投入达到1413.3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0.11万套,改造棚户区10.21万户,完成24.5万户农村D级危房改造,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实施296个村彝家新寨建设,完成住房建设2.52万户,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五年规划通过国家验收。建成农村公路1.65万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26.61万口,解决308.3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易地安置农村人口8.75万人。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增长13.5%,比预期目标高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增长14.2%,比预期目标高0.7个百分点。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89.6万人,超过预期目标1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低于控制目标0.4个百分点。帮助27万高校毕业生和28.8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660.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386万人,分别增加119.6万人、131.2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年补助标准由200元提高到24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到1373元,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值分别达到287元/月和1604元/年。新改扩建敬老院76所。全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达到26.3万人。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增长45.9%。公共教育保障项目加快实施,建设公办幼儿园428所、农村教师周转宿舍6857套,改造农村初中106所,支持294所中职学校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能力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等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施,向142.9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费补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1.8%。

  医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市(地)级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农村急救体系等专项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县级医院15所,乡镇卫生院1100个。人口自然增长率2.97‰,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省美术馆、省图书馆建设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继续实施,地市级三馆公共文化设施启动建设,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8%、97.8%,建成426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8054个农家书屋。

  (七)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预计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7%,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年度目标。组织全省989户单位开展节能低碳行动,955个高效节能产品列入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目录。纳入年度目标的433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圆满完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管护国有林面积1825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5.3%。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3万吨,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1%、80.5%。20个省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达到国家一级标准。6个出川断面水质均达标。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日本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较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风险,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世界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受外需增长乏力和内需放缓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国发展仍具备不少新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回暖,经济发展逐步向好,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好于去年。

  我省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受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产成品价格持续下降、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二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较大。受企业经济效益持续走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增大。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性债务偿债处于高峰期,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显现。三是结构调整任务繁重。产业层次较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强有力的多点多极支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

  同时也看到,我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具备较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进一步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有利于我省进一步争取国家倾斜支持,实现加快发展。二是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市场广阔、投资需求旺盛等优势,保持投资和消费持续较快增长。三是国家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有利于我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四是国家更加注重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南向西向开放战略,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五是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地区跨越发展。六是国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省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总体要求,按照积极可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与党的十八大“两个翻番”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201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制定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推进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核心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提质升位。加快制定推动次级突破的指导意见,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追赶跨越,力争年内新增2—3个经济总量过1000亿元的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2.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争取国家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广运用到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根据国家要求,抓紧编制实施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南部城市群(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发展规划。加快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积极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金融总部商务区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单元。

  3.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突出抓好交通、能源、水利和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突出的民生问题。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争取国家制定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抓好藏区“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

  4.加快推进攀西地区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构建全省南向国际大通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钒钛、稀土、水电、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改造米易至攀枝花段等重大项目。

  (二)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1.稳步扩大投资规模。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加大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等领域的建设和投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新36条”和42个实施细则,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做好要素保障,着力缓解瓶颈制约。

  2.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分层次梯度快速推进5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完成投资436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成兰、成渝客专、西成、成贵等铁路、宜泸渝、巴陕等高速公路、溪洛渡水电站、达州燃机电厂、武引灌区二期、四川现代商用车等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成绵乐客运专线、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力争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雅康、汶马、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雅安至武汉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金堂火电二期、红鱼洞水库等项目,做好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部署,规划和储备一批重点项目。

  3.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中央扩大消费的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大力支持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购网销、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三)切实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1.大力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加快石化下游产业、成都汽车制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软件等六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力争全年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达到2户、超500亿元企业达到7户。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全年培育700户以上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推动内江、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攀枝花等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积极争取将南充、达州尽快纳入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规划,加快泸州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狠抓园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打造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量增加5亿斤。深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开工建设11个大中型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大力推进12个县“全域灌溉”试点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继续抓好第二批60个现代农业、40个现代畜牧业和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培育工作。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服务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与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路线。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先发展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培育发展川东北、攀西城市群。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尽快培育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城镇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

  2.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新一轮60个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00个。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沼气池、农村公路等工程实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3.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成都市继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适时启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解决农业人口进城落户、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增添发展活力

  1.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和管理法规,依法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和程序,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2.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拓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进一步研究下放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争取进入“营改增”试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研究出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顶层制度设计方案,推进全省统一电子招投标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做好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4.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联动机制。推进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落实乌蒙山片区留存电量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1.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四川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入推进成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好绵阳科技城规划,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着力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完善智能电视、北斗导航系统、物联网等产业联盟,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力争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重点行业技术中心10家。

  2.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加快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施350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一批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

  3.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新遴选培育200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品。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扎实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装备技术提升等5大技术改造专项,积极推进50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

  (七)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加快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建设,突出引进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继续巩固和发展海外招商,强力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适时开展央企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引入更多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和重点央企来川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有序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尽早投产。

  2.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帮扶指导。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水平,力争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在100亿美元以上,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000亿元。大力推动境外投资,不断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推动重点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3.积极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加强与西部省(区、市)的开放合作,扩大与港澳台地区、欧美、日韩、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川桂临海产业园、川法科技生态园建设。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启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治理,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尾矿库治理。

  2.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减碳行动。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有序关停400户企业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民用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产业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继续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双百工程”建设。加快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继续推进成都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实施。

  2.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适时启动粮油、猪肉、蔬菜等主副食品保供稳价的应急预案。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全面清理流通环节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3.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统筹促进各类人群就业。继续以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全面实现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市州级统筹。妥善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扩大社会福利惠及面。

  4.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加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快建设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等重点文化项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基层管理创新,促进街道(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服务转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行业协会的优势,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提供支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四川”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奋力推进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排行

相关推荐

回到
顶部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