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 无障碍 | 长者专区 | | |

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专区
四川日报丨甘孜州委首次提出“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 从“绿电”到“绿氢” 甘孜蹚出一条新路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4年07月29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四川华电泸定水电站内,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近期正在进行设备升级。 受访者供图

回顾

●2020年,“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在甘孜建立,开始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储氢、氢能综合利用技术

●2022年,该实验室完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实验

当下

●2024年,甘孜首次从全州层面提出了“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

前景

●探索“水光氢热”一体化开发

●有序开展氢能民生试点示范

●研究布局绿氢交通及氧热电综合供能项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7月15日,在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境内的四川华电泸定水电站里,工人忙着检修设备。“我们准备对这个‘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进行升级,总投资8000万元左右。”四川华电泸定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冬告诉记者,投资的信心与政策“东风”有关。

4月16日召开的全省研究进一步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会议提出,四川将对氢能产业采取“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打造“一极三廊三片区”绿氢产业集群。

抢占绿氢产业发展制高点,甘孜早有准备。2020年,甘孜州就以“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为平台,开始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储氢、氢能综合利用技术;2022年,该实验室完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实验。6月28日召开的甘孜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首次从全州层面提出了“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等规划。

立足“绿电”发展“绿氢”,甘孜的数年探索,蹚出一条怎样的路径,又面临哪些挑战?

就地制氢 算好两本“账目”

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工序制备的氢能燃料,被称作“绿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氢能以化石能源制氢及工业制氢为主,绿氢在全国氢产量中占比仅1%。

“制备成本高,是制约绿氢发展的一个瓶颈。”罗冬说,制氢成本主要是受电价影响,这是公司选择在甘孜州开展“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笔“成本账”,公司早已算清楚。“我们用的电来自泸定水电站,成本在每度0.2元,是电网电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制氢成本由此可以控制在每公斤21元到25元。”罗冬说,这已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产能的提高,成本还有望下降。

“账”还可以从另一头算起。甘孜全州清洁能源可开发潜力近2.5亿千瓦,截至2023年,全州清洁能源装机1815万千瓦、在建1456万千瓦。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受限于现有的电网设施,多余的电力无法全部外送,一定程度上存在弃水弃电现象。

“就地制氢,能有效消纳风光水电能,避免资源浪费。”在去年召开的甘孜州清洁能源发展大会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就为甘孜指明方向。

“依照此前实验的数据测算,我们项目升级改造后绿氢年产量将超过165吨,年消纳约900万度电。”罗冬说,实验室还将在水电站供电的基础上,安装200kW分布式屋顶光伏,研究光伏波动性对制氢的影响,探索“水光氢热”一体化开发。

就地消纳 打造更多场景

算好了“成本账”和“资源账”,甘孜发现,阻碍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还有一个“瓶颈”——制用场景的“空间错配”。

从全省来看,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在三州,而用氢场景集中在成都、乐山等地区。二者之间,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运输环节。

“现有的成熟运输方式是以高压气态方式运输氢,但存在泄漏和爆炸风险,在高速公路和隧道通行方面限制较多,成本较高。”罗冬坦言,公司也在开展有机液态储运氢研究,但目前指标尚未达到相关技术和经济性要求。

提高单车运载能力、降低储运装备成本,目前仍是公路运氢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甘孜决定探索另一个方向——“就地消纳”。

甘孜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将有序开展氢能民生试点示范,推动水风光就地制氢制氧和供热发电,试点推进在国道318沿线研究布局绿氢交通、氧热电综合供能项目。

“主要思路是拓宽应用场景,让资源更加高效利用。”甘孜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以“氧热电综合供能”举例:“电解水制氢的过程中会产生氧气和热能,在甘孜这样的高原地区,正好可以用来供暖和供氧。”

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已经从技术角度得到了验证。“我们研发了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通过实证应用,该系统达到了40%至60%的供电效率,高于天然气供能系统27%至48%的供电效率。”罗冬说,随着设备升级,实验室下一步计划进行“热水冷却孵化鱼苗、副产品富氧养鱼”等实证实验。

记者手记

练“氢”功:既要“松绑”,也要“盯紧”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在2022年完成全产业链实验后,没有继续推进产业化尝试,直到最近才重启并升级。

近两年的“沉寂”,原因何在?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实验室是以科研性质申报,如果要就地推进产业化尝试,必须转变为制氢企业,而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制氢企业必须建在地方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甘孜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一部分,建设化工园区难度较大。”

此次重启,得益于政策的“松绑”——《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支持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等措施。

但“松绑”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环节,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措施。”甘孜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生态示范区”定位仍是措施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我们也会加强在安全、环保方面的研究,争取以企业规范助力行业规范。”上述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丨甘孜州委首次提出“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 从“绿电”到“绿氢” 甘孜蹚出一条新路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4年07月29日

四川华电泸定水电站内,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近期正在进行设备升级。 受访者供图

回顾

●2020年,“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在甘孜建立,开始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储氢、氢能综合利用技术

●2022年,该实验室完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实验

当下

●2024年,甘孜首次从全州层面提出了“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

前景

●探索“水光氢热”一体化开发

●有序开展氢能民生试点示范

●研究布局绿氢交通及氧热电综合供能项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7月15日,在位于甘孜州泸定县境内的四川华电泸定水电站里,工人忙着检修设备。“我们准备对这个‘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进行升级,总投资8000万元左右。”四川华电泸定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冬告诉记者,投资的信心与政策“东风”有关。

4月16日召开的全省研究进一步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会议提出,四川将对氢能产业采取“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打造“一极三廊三片区”绿氢产业集群。

抢占绿氢产业发展制高点,甘孜早有准备。2020年,甘孜州就以“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为平台,开始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储氢、氢能综合利用技术;2022年,该实验室完成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实验。6月28日召开的甘孜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首次从全州层面提出了“打造川藏绿氢供应基地”等规划。

立足“绿电”发展“绿氢”,甘孜的数年探索,蹚出一条怎样的路径,又面临哪些挑战?

就地制氢 算好两本“账目”

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工序制备的氢能燃料,被称作“绿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氢能以化石能源制氢及工业制氢为主,绿氢在全国氢产量中占比仅1%。

“制备成本高,是制约绿氢发展的一个瓶颈。”罗冬说,制氢成本主要是受电价影响,这是公司选择在甘孜州开展“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氢”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笔“成本账”,公司早已算清楚。“我们用的电来自泸定水电站,成本在每度0.2元,是电网电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制氢成本由此可以控制在每公斤21元到25元。”罗冬说,这已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随着技术的迭代和产能的提高,成本还有望下降。

“账”还可以从另一头算起。甘孜全州清洁能源可开发潜力近2.5亿千瓦,截至2023年,全州清洁能源装机1815万千瓦、在建1456万千瓦。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受限于现有的电网设施,多余的电力无法全部外送,一定程度上存在弃水弃电现象。

“就地制氢,能有效消纳风光水电能,避免资源浪费。”在去年召开的甘孜州清洁能源发展大会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就为甘孜指明方向。

“依照此前实验的数据测算,我们项目升级改造后绿氢年产量将超过165吨,年消纳约900万度电。”罗冬说,实验室还将在水电站供电的基础上,安装200kW分布式屋顶光伏,研究光伏波动性对制氢的影响,探索“水光氢热”一体化开发。

就地消纳 打造更多场景

算好了“成本账”和“资源账”,甘孜发现,阻碍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还有一个“瓶颈”——制用场景的“空间错配”。

从全省来看,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在三州,而用氢场景集中在成都、乐山等地区。二者之间,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运输环节。

“现有的成熟运输方式是以高压气态方式运输氢,但存在泄漏和爆炸风险,在高速公路和隧道通行方面限制较多,成本较高。”罗冬坦言,公司也在开展有机液态储运氢研究,但目前指标尚未达到相关技术和经济性要求。

提高单车运载能力、降低储运装备成本,目前仍是公路运氢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甘孜决定探索另一个方向——“就地消纳”。

甘孜州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将有序开展氢能民生试点示范,推动水风光就地制氢制氧和供热发电,试点推进在国道318沿线研究布局绿氢交通、氧热电综合供能项目。

“主要思路是拓宽应用场景,让资源更加高效利用。”甘孜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以“氧热电综合供能”举例:“电解水制氢的过程中会产生氧气和热能,在甘孜这样的高原地区,正好可以用来供暖和供氧。”

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已经从技术角度得到了验证。“我们研发了以氢能为原料的‘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通过实证应用,该系统达到了40%至60%的供电效率,高于天然气供能系统27%至48%的供电效率。”罗冬说,随着设备升级,实验室下一步计划进行“热水冷却孵化鱼苗、副产品富氧养鱼”等实证实验。

记者手记

练“氢”功:既要“松绑”,也要“盯紧”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应用研究实验室”在2022年完成全产业链实验后,没有继续推进产业化尝试,直到最近才重启并升级。

近两年的“沉寂”,原因何在?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实验室是以科研性质申报,如果要就地推进产业化尝试,必须转变为制氢企业,而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制氢企业必须建在地方政府规划的化工园区,“甘孜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一部分,建设化工园区难度较大。”

此次重启,得益于政策的“松绑”——《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支持在化工园区外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等措施。

但“松绑”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环节,加强氢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我们正在制定相关措施。”甘孜州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生态示范区”定位仍是措施制定的重要出发点。

“我们也会加强在安全、环保方面的研究,争取以企业规范助力行业规范。”上述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附件
关联稿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269号 邮编:61009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2 蜀ICP备12032651号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微信

微博

新媒体矩阵

国资国企
在线监管平台

Baidu
map
Baidu
map